🎯 场地勘察:测量会场面积与层高、舞台与观众区布局,评估遮挡与噪声源。
🧭 系统选型:红外同传/射频同传/RSI远程同传对比,给出语言数与频道规划。
🛰️ 干扰评估:RF频点扫描、红外视距与反射面检查;如含RSI,评估带宽、时延、抖动。
🔌 供电与安全:核对用电容量,设计UPS与双路供电;拟定设备摆位与走线图。
🔐 保密与合规:同传间隔音标准、资料权限与录音范围确认。
🧩 同传主机与发射端:配置语言通道,规划红外辐射板/射频天线的覆盖与角度。
🎧 接收端管理:接收器与耳机编号、存放/发放/回收流程,现场消杀与电池管理。
🎙️ 口译工作位:移动隔音间、口译员台(咳嗽键/回传监听)、演讲原声与返送路由。
🔊 扩声与分配:调音台、矩阵/分配器,多路输出给媒体、直播、录音、分会场。
🧾 字幕与直播:对接AI/人工字幕系统与直播平台,时间同步(NTP)与延时设置。
🎬 全链路彩排:发言→翻译→切源→字幕→直播的联调,关键环节演练。
👨🔧 驻场工程师:主控+同传工程师+舞台技术,实时监测信噪比、覆盖、频道占用、温度与电量。
♻️ 冗余设计:主备同传主机、备用辐射板/接收器、电池池,支持秒级切换。
🧭 突发处理:临时加麦、突发远程连线、本地回切与录音兜底流程。
🎚️ 多轨录音:原声与各语种分轨文件,便于回听与内容复用。
📊 复盘报告:覆盖热力图、掉线统计、故障清单、参会反馈与下一场优化建议。
🧼 资产清点:接收器核销、耳机清洁/消毒、设备清单对账。
场景 | 参会规模 | 语种 | 关键配置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小型论坛 | ≤100人 | 1–2 | 同传主机×1、红外板2–4、接收器≤100、移动隔音间×1、基础调音分配 | 侧重便携与快速布撤 |
中型峰会 | 100–500人 | 2–4 | 覆盖扩展、双同传间、媒体分配台、字幕/直播对接、双工程师值守 | 强调稳定与并发 |
混合会议 | 线下+线上 | 2–4 | 现场同传+RSI网关、独立网络/专线、延时与丢包监控、本地回切 | 重视网络与容灾 |
红外同传:抗干扰强、防窃听,需注意视距与布板密度;适合正式大会。
射频同传:穿透力好、机动灵活,需精细频点规划;适合多分会场/流动场景。
RSI远程同传:跨城/跨国灵活,对网络质量与延迟管理要求更高,建议本地备份。
SLA:响应时限、现场替换时限、关键节点(开场/领导发言/远程连线)专人盯控。
覆盖与音质:随机抽测接收器在各区位的信噪比与掉包率;译声清晰度与同步感受。
同传间标准:隔音降噪合格、监听返送准确、通风与照明达标。
应急演练:主备切换、断电、临时加麦、本地回切均需现场演练通过并留痕。
资料交付:分轨录音、设备清单与复盘报告按时提交。
Q:临时增加语种怎么办?
A:预留空闲通道与备机位;接收器建议10%冗余,译员位支持快换。
Q:如何减少啸叫与回声?
A:舞台与返送线路分离、合理门限/压限、驻场工程师实时巡检。
Q:与字幕/直播怎么对接?
A:提供独立线路与稳定电平的音频送出口,并做NTP时间同步与延迟校正。